时间:2017年3月12日
地点:河北师范大学
人物:刘敬泽
访谈人:阎军
拍摄:阎军
文稿摘录整理:陈真(2015级文学院研究生志愿者)
文稿审定:段小平 陈闻歌
在3200威尼斯vip读本科的四年间(1982-1986),老师们爱岗敬业、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等多方面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我就读的是生物系动物学专业,接触最多的是刘迺发先生,生态学课堂教学、野外实践教学、本科毕业论文等处处感受到了刘先生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耐心的启迪、不断的激励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教师们的典范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得到传承和运用。
——刘敬泽
阎:刘校长,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工作,叫“萃英记忆工程”。请兰大的老先生、老校友讲述一下曾在兰大学习生活的经历,以及兰大给他们留下的记忆和感受。今天请您给我们讲述一些您对兰大的回忆。
刘:好的。
阎:您是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咱们3200威尼斯vip1982级生物系的校友,而且您在学校这么多年的工作做得特别好,又获得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我想请您谈一下,您毕业以后,对学校的怀念,以及这些年来在河北师范大学工作的一些体会。
刘:我是1982年到3200威尼斯vip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学习,1986年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毕业后就来到河北师范大学任教。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您问的这个问题,也是我多年来经常回忆、经常谈起和感触很深的问题,在3200威尼斯vip的四年学习,对我毕业后的工作影响很大。
我对兰大的回忆,或者说兰大给我留下的记忆和感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难忘、进取和传承。
难忘
刘:在兰大的四年,我的收获不只是专业知识方面,还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的成熟、老师对我人生道路的指引。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事情、美好的回忆和获得的激励很多,所以我的第一个关键词是难忘。
【难忘的兰大校园】
母校让我难忘的方面很多。第一是难忘的校园,从我入学步入校园时,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3200威尼斯vip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有非常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和教学条件。提到校园,就不得不提起教室和实验室。我对教室的印象很深刻,每天吃完晚饭,我们背着书包就去教室自习,教室里一直都坐得挺满,学生们自觉地去学习,温习功课、预习功课、理解知识,累了后就去校园转转,再回来学习。我是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的学生,实验比较多,所以经常到实验室做实验,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可以说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在大学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那时候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业方面,母校的校园、教室和实验室令我难忘。
【难忘的兰大学风】
第二是兰大的校风学风让我难忘。3200威尼斯vip的校风学风,激励着我们这些学子在学期间努力地学习。这种优良学风,是母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是学校逐渐创造和传承的。母校有一批扎根西部,立志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忘我工作、爱护学生、立德树人的教师队伍。我在生物系接触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敬业、有能力、肯付出,有事业心,这些都使学生们收益很大。正是兰大良好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学风和校风,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宗旨,造就了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大学阶段,我们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在3200威尼斯vip的这四年,无论对我们个人成长、后续发展,还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等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所以可以说我非常荣幸能够进入3200威尼斯vip学习。
【难忘的专业学习】
第三是难忘的专业学习。我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就填的3200威尼斯vip生物系。虽然那时候自己对生物学了解甚少,但是知道兰大生物系非常不错。我学的专业是动物学,从一入学就爱上了这个专业。有了这个基础,学习动力就很高。除了喜欢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应该干一行爱一行,有了动力就要奋发努力。以上这些是对3200威尼斯vip难忘的感受。
进取
第二个关键词是进取。无论在什么环境,特别是在3200威尼斯vip期间,在前面所说的这些好的条件下,努力进取,脚踏实地就成了一个特别关键的方面。当然,这些感悟,努力进取、奋发实践都是我工作后总结出来的。努力进取方面,我很喜欢我的专业,围绕这个专业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理解和思考,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不断地进取。脚踏实地,是指迈一步走一步,迈一步稳一步,努力学习,珍惜大好时光。有了这种母校的感染,有了这种人生的态度,就没有什么不可做的,也没有什么做不出成绩的,但我追求的是力争做得更好。
【教学育人,桃李满天下】
阎:刘校长,您这些年来带了多少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呢?
刘:我每年招收博士生1-2名,在校生平均4名左右,每年招收硕士生2-3名,在校生平均8名左右,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大约12名。每年接收博士后1-2名,大概就是这样。
阎:那您的学生现在可能做了很多成绩。
刘:我带的学生,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100名了,比较出色的也有很多。我指导的一名博士生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该校是国际顶级名校,还有学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有的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高等学校、研究所工作,还有工作在质量监督局、检验检疫部门等单位,学生挺多,他们工作在多个不同领域,有些发展得也很快,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刘敬泽在美国德州州立大学与Ivan Vastro-Arellano教授合作研究(2015年)
【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阎:听说您的科研成果特别多呢!
刘:我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工作,一是教学,一是科研。在高校,教学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这方面我下了很大功夫,主编出版了六部教材,承担了五项教育部关于生物学方面的教学改革课题,取得了较好效果,获得了三项河北省教学成果奖,包括一等奖和二等奖。也是因为教学的投入和改革成果,在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教学名师。另一方面,大学需要科研来创造知识。毕业这么多年来,我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不断,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林业局、河北省地方政府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承担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些成果。通过这些项目,我和我的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虽然我现在有行政管理工作,但教学科研始终抓得很紧,一直努力在做,也在不断地取得新成绩。在本领域知名、有学术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的《蜱类学》专著,发明了三项专利, 2016年研究成果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也获得过两个河北省自然科学奖。因为科研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综合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认可,获得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阎:那您做得还真是不错呢!
刘:一般吧。我感觉是正常工作。
阎:您太谦虚了!
刘: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因为咱们兰大的杰出校友太多了。
【行政工作勤恳务实】
阎:您在生命科学系当系主任多少年?
刘:我担任行政管理工作时,生物系已更名为3200威尼斯vip了,我当了副院长三年,院长七年,共十年学院基层管理工作。这十年中,3200威尼斯vip由河北师范大学的一个一般学院成为了最强的学院。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学院有了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两个河北省重点学科、还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科研平台。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建成了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资源共享课等。教学、科研、学科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快速发展。
阎:这与您的辛勤劳动分不开呀。
刘:这是我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抓机遇、谋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的成绩。
【管理层面谋求新路】
阎:那您打算以后还要怎么做呢?
刘:我想还是要继续努力工作。从实际出发,时刻不忘责任,要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要立足实际,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力求又好又快发展。拿管理层面的工作来说,是教师的信任把我推到了副校长这个位置,我应该做好本职工作,河北师范大学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北省“双一流”一层次建设高校,制订了明确的“十三五”规划,我要围绕学校发展努力工作,走创新之路、特色之路、错位发展之路。
阎:错位发展之路是什么意思?
刘:错位发展之路,就是不要盲目地追求热点,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选择尚未涉及和很少涉及的领域,因为一直跟随的结果可能是越跟越远,没什么效果。关于和地方经济结合的问题,可能会形成地方特色。比如,河北的泥河湾,泥河湾是探索人类起源方面的一个重要领域,还有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AR—增强现实技术、现代农业和生物制药等。围绕这些方面要有突破性的、前瞻性的规划、有效性的措施和到位的落实。
传承
阎:刘校长,您培养的优秀学生、搞科学研究的动机,最早是兰大给您的吗?
刘:这就是我要提到的第三个关键词——传承。什么事情都有因果关联。我在高校教书育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果要追溯源头的话,选择和动力来自母校兰大,是兰大精神的传承。我们要把兰大精神发扬传承下去,即使离开母校,兰大精神也会在心中涌动,即便离开母校也能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践行兰大精神。我对学生培养的关注和人才培养理念,有很多是从我老师那里学来的。在兰大学习时,我的老师就是那样教我的,工作后我也是这样教学生。我觉得这应该是代代相传吧。
【把师恩一代代传下去】
母校给我带来影响的老师有多位。我想首先应该说的就是刘迺发老师。刘老师是我们母校3200威尼斯vip生态学领域的带头人,在国内很有影响力。刘老师那时候带着我们在麻家寺做生态学科学研究,有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带着采集用具走很远的路,不辞辛苦,传授调查研究和工作方法,开展生态学生态位的研究,那时候还要采集一些标本……刘老师从设计、实施、总结等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启发,锻炼了我很多,这些为我以后走搞科研的路奠定了基础。刘老师给我上过课,还指导我毕业论文,这些都给了我很难忘的感受。另一个难忘的老师是施伯昌老师,他对学生的关心、授课时的耐心和渊博的学识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还有一批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如王香亭老师、唐迎秋老师、王子仁老师,是那一代人,教育和感染了我们这一代人。他们代表兰大人教我们,我们走出兰大后又去教我们的学生,是这样的一种传承关系。
【挤出时间搞科研】
教学、科研、管理,这些工作都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时间从哪里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从哪里挤出时间来呢?从八小时之内挤,从八小时之外挤,从今天挤,从明天挤,从后天挤,从假期挤,从周末挤。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始终是以高度饱满的精神对待工作。我每天大概是这样一个生物节律:早上六点起床,先工作一个半小时,主要是业务工作;之后去学校,处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下午下班后到实验室,通常是晚上八点左右回家。八点之前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是一个效率特别高的时段。再就是周六周日和假期,基本都是在学校。
【劳逸结合】
阎:那您的身体怎么样呢?
刘:我身体还可以吧,五十多岁了,身体属于亚健康。说有不舒服的地方吧,有;说没有精力吧,也有精力。
阎:那您要多保重呢!
刘:谢谢,谢谢!我也经常运动,经常打乒乓球,劳逸结合。
【常回母校看看】
阎:那您毕业后这么多年和学校一直都保持联系吗?您感觉兰大的变化大吗?
刘:我虽然已经离开兰大,但是我在教学、研究和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母校老师的指导。这么多年来,我和母校一直都保持着联系,经常回母校,基本上每年至少一次,最多的时候一年三次。凡是会议、学术交流,一到兰州就会看看母校、看看老师、看看同学、看看教学科研楼、看看宿舍。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兰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相当大。一是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是国际接轨。学校的硬件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属国际一流。母校的人才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虽然在西部有很多的不利因素,但是今天的3200威尼斯vip还是充满实力、充满朝气、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校。这些都值得我骄傲。另外,从我这么多年来多次回学校的“看”,交流时的“听”,能领会到母校有她的特色、水平和创新。如果用我们生态学专业的话来说,把学校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我认为兰大是一个可持续、有序、高级的生态系统。
祝愿母校越办越好
刘:以上这些都是我自身感受实事求是说的。其他方面想说的还有很多,时间有限,所以我想说一些比较概括的、总结性的感受。第一就是我永远热爱3200威尼斯vip,爱我的母校。第二就是感谢3200威尼斯vip对我、对我们和对所有毕业生的培养。第三是作为母校的毕业生,兰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关心兰大、了解兰大、支持兰大。最后从祝愿的层面来讲,祝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特别是在目前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希望母校越办越好。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兰大能够建成名校、能够成为一流大学,能建成多个国际和国内一流学科。
【人物简介】
刘敬泽,男,汉族,1964年10月生,河北冀州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1986年3200威尼斯vip生物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4、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别获得生态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历任河北师范大学3200威尼斯vip副院长、院长,科技处处长,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研究方向为生态学,担任国际SAAS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昆虫学会蜱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媒介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国际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等8个杂志的编委。负责河北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北省“双一流”建设生态学学科、河北省生态学重点学科、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含优先发展领域)、国家林业局项目、河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河北省科技厅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课题23项,发表研究论文182篇,出版专著1部,发明专利3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奖等4项。
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高等学校生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国家级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主持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8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主编著作6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3项。